【48812】环保部:向社会及时公布核辐射监测数据
来源:乐鱼官网app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14 09:32:592024-06-14
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国家能源局、国防科技工业局,于2014年12月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 ...
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国家能源局、国防科技工业局,于2014年12月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并于今年1月14日就这份声明专门召开了媒体解读会。与此同时,国家核安全局还发布了《2013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向社会发布的年度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中国的核安全终于走出“深闺”,主动掀开了以往神秘的盖头,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核与辐射安全的关注。那么,中国有着怎样的核安全文化?我国2014年的环境辐射情况又如何呢?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安全监管司司长郭承站,向《环境与生活》杂志披露了相关重要信息。
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这个概念主要依据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NRC)和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的经验归纳,并结合我国的良好实践而提出的。
郭承站司长介绍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由国家核安全局牵头,参照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新安全标准,对全国所有运行和在建核电厂展开了全面排查和整改。目前,我国在用放射源共有11万余枚,并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在用射线万台(套),慢慢的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核技术利用国家之一。与这一数据走势相反,我国放射源事故发生率在年年在下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平均每年6起/万枚放射源,近3年下降到小于2起/万枚放射源。
郭承站司长还指出,《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下简称《政策声明》)开篇就指出,核能与核技术利用是人类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成果,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核安全是核能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中国从始至终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与核技术。记者通过郭司长对《政策声明》的解读了解到,2014年4月,习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核安全正式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体现了国家从战略上更加重视核安全,也标志着核安全进入国家安全的主场。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对现有核安全法规要求的有益补充。郭司长解读说,《政策声明》中特别提到了“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创造和谐的公共关系”两项内容。一般人以为,保障核安全是大事,核能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是小事。但在从业人员眼里,工作环境优劣也是遵守安全规定、形成良好的核安全文化的必要条件。同时,核安全文化也要求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要求核能相关组织把核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公众,同时也倾听公众的反馈,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和客观公正的视角,在全社会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
郭司长还透露,《政策声明》发布的同时,国家核安全局正在开展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推进专项行动,为期一年,要求“全覆盖”,即覆盖所有持证单位和骨干人员,对隐瞒虚报和违规操作“零容忍”,以此强化业内人员在法治、责任、风险和诚心这四大方面的意识,提升我国核安全水平。
那么,我国的辐射环境处于什么状态呢?国家核安全局结合首次向社会发布的《2013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下简称《报告》),以及2014年前三季度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辐射环境监视测定情况做了公示和说明。
对此,郭承站司长解释说,在环境监视测定方面,国家主要设置了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源和海水均设立监测点,还包括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在核电厂监测方面,每个核电厂首台机组装料之前,要求先做运行前的辐射环境本底调查。运行后,除了利用自动站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自动监测外,还在核电厂周围布设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水环境、土壤、生物(特别是指示生物)监测点,观察核电厂释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并与先前测得的本底水平或对照点的参考水平作对比,监督核电厂周边的辐射安全。
记者看到,《报告》呈现的监测根据结果得出:2013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其中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现役核电厂周围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当地天然本底水平涨落范围内。只有秦山核电基地周围环境、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田湾核电站排放口附近海域中氚的活度浓度,比核电厂运行前的本底水平有所升高,对此,中国工程院潘自强院士作了解释,氚浓度的升高所带来的辐射剂量仅为国家规定剂量限值的千分之一。郭承站司长还根据监测情况介绍,2014年前三季度的监测数据与2013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目前,我国共有26台在建核电机组。郭承站司长和记者说,国家核安全局还将继续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点位和项目,并在重要地区加密布点,做好新建核电厂外围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布设,继续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国辐射环境质量和运行核电厂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