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能源站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报告

来源:能源站    发布时间:2025-11-07 03:25:27

11-07

...


  10月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题为《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到2030年的分析与预测》(Renewables 2025: Analysis and Forecasts to 2030)的报告说明,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翻番,增加4600 GW(吉瓦)。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翻一番,增加4600 GW。这一增量大致相当于将中国、欧盟和日本的发电装机容量总和纳入全球能源结构。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占全球增量的近80%,其次是风能、水力发电、生物能源和地热能。

  (2)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增加1倍以上,主导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增长。低成本、更快的审批流程和 广泛的社会接受度持续推动太阳能光伏的加速应用。尽管风能面临供应链问题、成本上升和审批延迟的挑战,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仍将接近翻番,达到2000 GW以上,这得益于中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3)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预测略有下调,主要是由于美国和中国的政策变化。与2024年的报告相比,2025—2030年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增长预测下调了5%,反映了自2024年10月以来的政策、监管和市场变化。例如,美国的预测下调了近50%,反映出联邦税收抵免提前取消、新的进口限制、暂停新的海上风电租赁以及限制联邦土地上的陆上风电和太阳能光伏项目许可等多项政策变化。中国从固定关税向竞价机制的转变影响了项目经济性,降低了增长预期。尽管如此,中国仍占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能增长的近60%,并且有望提前实现其最近宣布的2035年风能和太阳能目标。

  (4)与2024年的预测相比,印度、欧洲以及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前景更为乐观。印度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扩增得益于更高的招标量、对屋顶太阳能项目的新支持以及更快的水电审批。印度有望实现其2030年目标,并成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第二大增长市场,其装机容量将在2030年增加2.5倍。在欧盟,由于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强劲的企业购电协议活动推动了超过预期的大型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光伏装机,增长预测被小幅上调,这抵消了海上风电前景的疲软。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预测上调了25%,在所有区域中上调幅度最大,这得益于沙特阿拉伯太阳能光伏的迅速增加。在东南亚,随着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和新的招标,太阳能光伏和风电部署正在加速。

  (5)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未能实现COP28作出的增至3倍的承诺。2023年11月,近200个国家在阿联酋同意了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的目标。报告中的加速情景显示,如果各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不确定性、缩短审批时间、增加电网基础设施投资、扩大灵活性以促进波动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并降低融资风险,那么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有望达到2022年的2.8倍。

  (1)尽管全球装机容量激增,但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主要制造商报告了巨额亏损。设备制造商的财务可持续性仍然是一个主体问题。例如,在中国,由于组件供应过剩和市场占有率竞争,自2023年以来太阳能光伏价格下降超过60%。这导致最大制造商的利润率降至−10%,自2024年初以来累计亏损接近50亿美元。

  (2)尽管面临挑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商在过去1年仍增加或维持其2030年的产能部署目标。1/5的受访大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商提高了部署目标,3/4的开发商将其维持在2024年相似水平。企业购电协议、电力公司合同和市场化电厂也是主要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扩增的30%,是2024年预测的2倍。

  (1)海上风电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到2030年的预测增长被下调25%以上。多家开发商降低了其2030年部署目标。预期降低的原因包括美国政策转变,以及欧洲、日本和印度因成本上升和供应链挑战导致的项目取消和延迟。

  (2)太阳能光伏供应链和风力涡轮机的稀土元素将高度集中在单一国家,突显出供应链安全风险。产能过剩、价格低迷、贸易壁垒和监管变化放缓了中国境内太阳能光伏供应链的新投资,中国主导了用于大型陆上和海上风力涡轮机磁铁的稀土开采(60%)和精炼(90%)。尽管全球在努力实现多元化,但预计到2030年,采矿和精炼环节仍将高度集中在中国。

  (3)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的增长正在改变电力市场,增加并网挑战。到2030年,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供应全球近30%的电力,是当前水平的2倍。这要求在慢慢的变多的国家迅速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电网投资。在中国、德国、巴西、智利、英国和爱尔兰等市场,弃风弃光率一直在上升。随着电气化增长,需求侧灵活性(如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或热泵)、储能(短期和长期)和可调度电厂将越来越必要,以安全且经济有效地整合风能和太阳能光伏。

  (4)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部署已在许多国家明显降低燃料进口需求,提高能源多样化和安全性。自2010年以来,全球增加了约2500 GW的非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其中约80%安装在依赖化石燃料进口的国家。假如没有这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新增装机容量,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煤炭和天然气进口量将分别高出45%。

  (1)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交通能源需求中的比例将从4%增加到2030年的6%。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驱动的电动汽车使用量贡献了近半增长动能,大多分布在在中国和欧洲。液体生物燃料占比增加也较大,大多分布在在巴西,其次是欧洲、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加拿大。

  (2)预计到2030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占全球热力需求的18%,高于目前的14%。到2030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热力消费预计将增加42%,这主要由工业和建筑领域可再生电力的使用以及生物能源使用的增加所驱动。